《朗读者》第三季的每一期,我建议你反复观看,没有一句废话,每个故事都能唤起你心中的理想和信念。
这个主题下,印象最深刻的是莫言先生,他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作家。1979,我调到保定的某所军校做政治教员,政委告诉我,不要用家乡话来讲话,要用普通话。
我理直气壮的说:讲的就是普通话啊。(太可爱了
)但在政委的说教下,莫言开始练习朗读,经常跑到河边的树林里,大声朗读甚至吼叫,然后,惹得老百姓经常反映说,树林子里有个疯子,哈哈哈。讲到阅读,莫言先生说,他对阅读的渴望,就像他对饺子的渴望。
小时候想借读《封神演义》这本书,同学说,看一页推磨一圈,所以为了看完整本书,莫言当牛做马推了好多圈。还有一次,为了找二哥藏起来的书看,一不小心捅了马蜂窝,把脸都蛰肿了。
虽然听起来挺艰辛的,但莫言先生说起来却非常有趣,这可能就是岁月抚平之后的谈笑风生吧。
不过谈到母亲,莫言先生“不再有趣”,心情变得沉重了起来。打莫言先生记事起,母亲就体弱多病,每逢春天会心口痛(现在的胃溃疡),莫言跑了很多地方给母亲买药,有时候是半夜路过坟地,但胆小的他却丝毫不害怕。母亲于1994病逝,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写一本关于母亲的书,来纪念母亲,可见莫言先生又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。“麦爸菜妈”——中国农业科学家夫妇,麦爸茹振钢研究小麦,菜妈原连庄研究大白菜。他们谁也没有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追求,而是相互陪伴、彼此成就。两人都获得了河南科技大奖,还一起登上了央视的舞台。曾经麦爸也抱怨过菜妈:妇女不好好在家看孩子,照顾好家庭。没想到菜妈绝不甘示弱:那小麦也是我的情敌,这家务后勤,你也要做。后来两人就打赌,十年之内谁先研究出新品种,谁就可以不做家务,结果两人不相上下。在你追我赶的日子里,两个人互相欣赏,彼此做自己,才成就两位科学家势均力敌爱情,乃至婚姻。这一期我着重推荐看王亚平,不得不说,董卿真的很厉害,将《朗读者》做到了太空。王亚平问杨利伟主任,他说是学习,事实上也真的如此。王亚平成为航天员的第一年,需要学习三十多门课程,比如说高等数学、空气动力学、天文学、解剖学、机械制图等等。白天上课,晚上做作业,那些时光过的像高三一样,几乎没逛过街,没出过航天城大门,这也成就了王亚平。2021年10月16日,神舟十三号发射,王亚平作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,出舱执行任务,并在太空舱里朗读了巴金先生的《激流》总序。
我们为了工作能够做好,为了在这个岗位上不辱使命,而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和机会,和我们为了不留遗憾,多陪伴家人,而放弃掉一些对自己很重要的工作和机会,到底哪一个选择更勇敢?这个问题,康辉到现在也没有答案,只知道,他愧对家人,尤其是母亲。
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,正外出执行一个很重要的时政报道的任务,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,成为康辉永远的遗憾。后来,康辉意识到,他竟然都没有和母亲的单独合影,身边也没有母亲的遗物,因此专门跑到家里把妈妈的毛衣保留了下来,作为念想。
自古忠孝难两全,到如今,搁置在我们身上,很难勇敢的去抉择。
想起爸爸经常抱怨我们:把你们都供成大学生,在外工作一年也回家不了几次。我深感愧疚,但现实的情况,却也只能盼望父母身体健康,能再多陪我们几十年。2018年,周迅陷入容貌衰老的言论漩涡之中,这使得她非常的难过。
她也是第一次强有力的感觉到自己在衰老,因此内心也非常焦虑,从一开始的抗拒,到后来的慢慢接受,大约用了两三年。这个过程不是说,打了几次鸡血就好了,而是一个缓慢成长并成熟的自然过程,像所有的我们一样。至此,才有了这两年的“屠呦呦”、“小敏”这样的中年成功角色。2017年《朗读者》第一季播出,成为现象级的节目,我也成了它的迷妹。2018年开始准备毕业论文,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。可以说,《朗读者》陪伴我走过许多艰难的时刻,每当迷茫、无所事事的时候,我都会拿来反复观看,它就像一个力量的源泉,生生不息。*以上,都是《朗读者》嘉宾故事的节选,想要看全部,可自行去腾讯观看。 栗子说吧 一名表达者,表达世间万物,致力于传递温暖与爱。
14篇原创内容
公众号
(机器头条新闻 news.ji-qi.com)综合整理。